幾天前,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個關于歐洲氣候交易所碳期權交易的消息。這原本是一個小眾、偏門的話題,沒想到仍然被上百次轉發。
從歐洲和美國的經驗看,碳價格的發現、排放企業在碳指標上的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都需要傳統的期貨市場發揮功能;就如同電力企業需要用期貨、衍生品市場來管理原料投入(油、天然氣、煤炭等)和 產出(電力)的價格變動風險。
在中國,按照國家發改委的部署,廣東、湖北等省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直轄市都參與了中國碳市場試點的設計。參照其它國家的經驗,一旦試點的省、市政府確立了碳指標(或稱“配額”)的總量規模和在參與試點企業的配額分配模式,接下來的關鍵一步,就是讓中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成為碳價格發現的重要平臺。
您已閱讀21%(312字),剩余79%(12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