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國《金融時報》青島國際金融高峰論壇,參加了“青島戰略”的圓桌討論。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個觀點闡述和互動討論中,本來要表達的觀點沒有好好表達出來。因此,借此機會,一邊梳理,一邊主張一下我要對青島說的8件事。
一,我對青島的印象良好。因英國《金融時報》曾幾次舉辦過高峰論壇緣故,我也訪問過這座沿海城市。坦率地說,同時具備這么多先天與后發條件的城市在中國是不多的。走走新開發的地區,能看到不少讓老外感到親切的高樓、商店等,還在以較大的規模建設地鐵,豐富基礎設施。青島是宜居的空間,青島市民的文明水平較高,逐漸形成秩序。沿著相對美麗的海邊溜達溜達,走到火車站所在的老城區,眼前的情景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風格”了。老百姓過得很舒服,節奏又不快,打麻將,聊聊天,打發時間,沒什么太多事情可干,閑人不少。我從未見過地理位置如此良好的火車站,步行到海邊不到5分鐘,其建筑還帶著歐式風格。老城區畢竟曾被德國殖民,時光已過,仍有余香。
二,3月11日,大地震、大海嘯以及核泄漏襲擊了日本東北地區,現在,整個日本依然陷于“千年一遇”的復合型大危機狀態。我堅定地認為,日本務必要把壞事變成好事,舉國一致把此次大危機視為使得自己走出“失去二十年”的戰略契機,復興起來,重新建設家園,向國際社會發出日本獨立自主的聲音和立場。現在,日本企業正在比以前更加認真地考慮如何把其生產、銷售、研發、人才培養等基地轉移到海外,為的是進一步推進日本對外開放,避免國內的災害風險,應對世界上最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以及必然產生的人才匱乏困境。毫無夸張地說,對日本人的改革事業來說,時間表提前了10年。希望青島能夠細心關注日本國整體的戰略步伐以及企業的最新動態,中國青島將也成為日本人追求轉移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