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余年后,我越來越覺得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在職業所需的全部技能里所占的百分比,小之又小。而老師和教科書上沒有教的有關生活、有關社會、有關職業規劃、有關世界觀和有關愛的內容,才是最終決定你在職場能走多遠的關鍵。除了書本,同行、同事、和客戶,都是直接或間接的老師。
有位前輩同行對我講的一件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新聞行業所需技能的認識。他舉的一個例子是,假如你到外地,采訪一場足球賽事,趕到場地后,第一件事需要干什么?不是找采訪對象、不是找拍攝角度、不是找發傳真的地方(那個時候,還沒有電子郵件這個東西),他的經驗之談是:先找到衛生間在哪里,把個人的基本需求搞定了再說。而之后我領悟到,他這話背后的延伸含義是,最終能在這行走得遠的,不光要會采訪會寫作,更重要的是會適應環境,適應周圍的人群,并從中自得其樂。這是學校課程中從來沒講過的事。而反觀當下中國新聞業,這一行的佼佼者們如今已少有人依然奮戰在采寫一線,也是因為“適應環境”使然,他們都“適應”到薪酬更好、社會地位更高的行業或職位上去了。
很多人寫信問我該不該跳槽、要不要轉行之類的問題。我覺得有一個方法至少能為這些問題提供參考。在公司鎖定兩三個“混得挺好”的同事作為目標,觀察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狀態,然后仔細想一想,像他們那樣工作與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我有個女朋友就常常抱怨她的女老板:她有兩個孩子,每天在公司呆到晚上快十二點才回家,真不知道她為什么生下這些孩子。很明顯,這個公司,至少是這位女老板和她的氣場不太合。果然,她們不久后就分道揚鑣了。公司最喜歡什么樣的人才,公司最不喜歡什么樣的人才,看看誰混得好,誰混得不好,其實就一目了然了。當然,要長期地“看”。一個人,半年之內混得好,是運氣;五年之內混得好,是能力;二十年之內混得還很好,是哲學;四十年之內若還是混得很好,那叫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