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角逐已全面展開。周三,法國財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宣布自己有意成為IMF的下一任總裁。歐洲各國政府隨即紛紛宣布支持拉加德競選。但是,無論拉加德具備多么優異的質素,如果她像歐洲各國所希望的那樣,通過既成事實的方式贏得這一職位,那將不符合歐洲乃至IMF的利益。
領先的新興大國已經對歐洲方面匆忙安排自己人出任此職感到不爽,尤其是歐洲曾許諾這一職位將不再是舊世界的領地。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駐IMF執行董事呼吁讓“最可勝任這一職務的人被指定為總裁,而不管他或她是哪國國籍”。就此而言,他們當然是對的。至于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金磚國家本身能否提名一位合適的候選人。
拉加德的一些支持者指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和紓困貸款構成了IMF的最大任務和最復雜的挑戰。此言不差,但人們也不能低估IMF所面對的其它挑戰的重要性,如全球宏觀經濟流動、貨幣不穩定,以及在金融行業不振時期的宏觀經濟監督。
您已閱讀32%(471字),剩余68%(9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