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首都變成“首堵”,想方設法省油,大概是多數京城私車族們關注的民生大計之一。朋友在西二環上班,工作日晚上8點以后,熟人誰也不敢給她打電話,因為她已經上床睡覺了。為了省油,她每天早上5點多就睜眼,6點一定起床,早上7點以前就已經開車到了單位。早到當然也就早退,下午4點以后也休想在單位里尋著她的人影。避開一早一晚的堵車高峰,省油立竿見影。加上她買車時就高瞻遠矚,只買省油的小排量日本車,一月下來,油錢居然只有其他同事的一半。
不過,并不是所有單位領導都能深明大義,恩準員工彈性上班。所以絕大部分的北京人,不是堵在單位門口,就是堵在去單位的路上。網上當然開出了堵車時代的各種偏方,諸如不開空調開車窗,減少緊急提速,減少并線。最容易實施的省油辦法是減負,譬如一次不要加滿油,清理干凈后備箱,有用的搬回家,沒用的全扔掉;再譬如盡量少穿衣服,鞋子輕薄短小,最好上完了廁所再開車,連屁也提前放掉等等。
說到底,省油就是為了省銀子。升斗小民其實從來不知道中國油價的水有多深。只知道如果漲價,必有前戲,先是媒體上開始小火慢燉,逐日熬煎出國際油價飆升的訊息。而后必有專家現身,哭喊中國油企虧本經營。等到漲價的另一只靴子終于落到地板上了,有關部門悲壯聲明,為了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已經頂著漲價的壓力挺了多日,卻從來沒有人能夠理直氣壯、言之有據地列個小學生能看懂的漲價公式,說明為什么是這么漲而不是那么漲?為什么是大漲而不是小漲?而待到國際油價陡降之際,多數媒體轉而言其它,專家則整齊劃一地消失了。只有極少數覺悟低下的媒體,還挺直了腰趕著列出中外油價對比,讓廣大群眾無言以對,傷心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