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已經成為了世界頭號貿易大國,人民幣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展。從2005年9月之后,人民幣開始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這預示著人民幣開始脫離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并開始逐步具有波動性。很多市場交易者認為,人民幣的匯率變動似乎與很多亞洲貨幣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聯系。那么,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是否真的對其他亞洲貨幣產生影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樣的影響在金融危機前后又是否有所不同呢?
為了對以上的這個問題做出解答,筆者選取了亞洲太平洋地區主要的貨幣,并希望用統計的方式來得出一個更加具有“說服力”而非“憑感覺”的結論。在筆者選取的主要貨幣中,除了澳幣和新西蘭元基本采取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外,其他的貨幣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官方干預。其中,韓元、新臺幣以及菲律賓比索的市場交易中,官方干預較少,而對印尼盧比、印度盧比、馬來西亞林吉特,央行的干預則較為頻繁,同時,此類國家也存在著一定的資本賬戶限制。而新加坡元的匯率制度則較為獨特,其采取一種“爬行區間”的匯率制度,盯住的是一籃子貨幣,而當其匯率逼近交易區間的邊沿時,央行將對其匯率進行干預。
我們的研究表明,人民幣對亞太區貨幣的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由于人民幣在金融危機期間,曾經短暫停止過升值的步伐,因此我們將統計模型的時段分為以下兩段:第一段從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第二階段為2010年6月21日中國央行重啟人民幣匯率改至今。從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這段時間內,人民幣對澳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新加坡元、泰銖以及新臺幣的影響力,都在統計上顯著。從2010年6月至今,人民幣對印度盧比、印尼盧比、韓元、新西蘭元、菲律賓比索以及新臺幣的影響力,也在統計上顯著。同時,這兩個階段相比,人民幣對后述的這6種貨幣的影響力,也出現了顯著的上升趨勢,這表現為相關系數的增大。而美元對亞太區貨幣的影響力,則以金融危機為分界點,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美聯儲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而人民幣的影響力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人民幣逐步在本區域內被作為貿易結算貨幣而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