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就業市場幾乎停滯不前。失業率也許已經降到了9%以下,但失業金申請人數近月來卻出現了上升。預計本周五的非農就業人口數字將顯示,增長速度較前幾個月有所放緩;與此同時,一名工人處于失業狀態的平均時間如今已經達到了39周——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一次。
一些評論員——比如曾經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的克里斯蒂娜?羅默(Christina Romer)與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問題出在需求上。他們指出許多職業失業率都很高,并主張擴大投資和對地方與州政府的補貼。另一些人回應說,隨著增長復蘇,就業問題會不治而愈。但細究下去便會發現,這兩種分析都不對。是的,我們正面臨一場周期性衰退,但就業市場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這使許多工人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當然,這一過程并不是沒有出現過。隨著美國經濟不斷發展,它的就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到19世紀中葉,美國約60%的勞動力都被吸收進了工業部門,但這些工作通常薪資低、工作時間長、又臟又危險。直到“新政(New Deal)”推出、工會組建、戰后實現繁榮之后,這些藍領崗位才有所改善。
您已閱讀31%(506字),剩余69%(11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