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Equinox Minerals和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展開的兩場爭奪,在金融和政治層面上存在著差異。第一場爭奪已接近尾聲:面對巴里克黃金(Barrick Gold)向Equinox開出的更高現金出價,曾對這家澳大利亞-加拿大銅礦商發起現金收購的中國五礦資源(Minmetals)已決定退出競爭。第二場爭奪則仍在繼續;競購方分別是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和由納斯達克OMX集團(Nasdaq OMX)及洲際交易所(ICE)組成的財團,雙方對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的收購都主要采用換股方式。
從金融層面上說,這兩場爭奪發生在截然不同的領域。采礦業的爭奪上演在一塊現金充沛的地盤上。2010年,巴里克開采一盎司黃金的成本是457美元,約為目前黃金市價的三分之一;而五礦背后則有一個強大的后盾——中國政府正想方設法為其價值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尋找棲身之地。而在交易所行業,大把撒錢的風險更大:該行業的運營利潤率通常只有20%,不及銅礦開采業當前水平的一半。難怪采礦業這次收購的報價,相當于被收購方去年利潤的28倍;而交易所大戰中收購方的出價,還不到被收購方去年利潤的20倍。
政治層面上的差異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收購背后的經濟邏輯。對中國來說,以生產成本、而非夸張的市場價格來獲取大宗商品是合乎道理的。對交易所來說,在多個國家和市場開展業務,也可謂明智之舉。而另一方面,是所謂的國家利益。看到一家本土“冠軍企業”戰勝中國競購方、購得一家部分所有權屬于加拿大的企業,加拿大政府大概不會感到難過。跨國交易所則會給相關國家帶來聲望和就業機會,圍繞這兩點展開的政治秀似乎也將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