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年相當輝煌。它逃脫了喜歡給人上緊箍咒、錙銖必較的商人惡名。其資金增長了兩倍。其投票制度根據新興國家的崛起進行了改革。但即將出席IMF春季峰會的各國財長們不應過分慶祝。IMF的凝聚力也就僅限于此了——換句話說,在很多重大問題上,該組織內部仍存在嚴重分歧。
想想歐洲的混亂局面吧。希臘與愛爾蘭都為幾乎肯定無法償清的債務所困。這些債務必須得到削減,要么直接告訴債權人他們拿不回所有的錢,要么進行慈善性質的注資。但是歐洲領導人沒有膽量讓投資者承擔損失,同時又擔心如果他們為外圍國家紓困,會招致選民的強烈不滿。因此他們在IMF的支持下,采取了搪塞的政策:出借充足的“紓困”資金,確保債券持有者得到及時償付,但其代價是債務其實得不到削減——不過是在拖延時間。
IMF縱容這種怯懦表現是不對的,因為這意味著爆發債務危機的國家將實行漫長得不必要的緊縮措施,也因為IMF正把資金投入一些注定虧損的項目,(盡管其具有優先債權人資格)或許無法收回資金。但分歧并不止于此。歐洲領導人在安撫債券持有人,保證他們能拿回所有的錢——不過2013年之后,他們可能就拿不回所有錢了。這是空話中的杰作。這種立場是荒謬的,因為市場是向前看的:未來的威脅會影響到現在的債券價格。然而,講空話的人都是強大的IMF股東,因此IMF進行了無力的抗議,但無濟于事。
您已閱讀31%(570字),剩余69%(125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