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決定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前景調低到“負面”,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并非因為出現了什么新的信息,而是更多反映出這個褻瀆美國“神明”的裁定引發的一種隱秘的快感。
理論上說,對于本身沒有能力分析那些奇異的,或者不透明債券的投資者而言,信用評級機構是有用的。不過,信用評級機構未能承擔起上述角色——它們在上次繁榮期間忽視了結構性信貸產品的風險。對于所有證券中流動性和透明度最高的美國國債而言,很難明白信用評級機構的分析為何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即便這些分析無懈可擊。
毋需標準普爾的提醒,只要對美國政府稍有關注的人都知道,對于如何讓美國公共財政的基礎更為穩固,美國政客們無法達成一致。其它許多國家也在遭受經濟低迷以及與人口相關的未來支出需求的壓力,但歷史遺留下來的輕率的財政政策,加上可能導致政府癱瘓的嚴重黨派分歧,讓美國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您已閱讀45%(391字),剩余55%(4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