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里斯本地震摧毀了這座繁榮的城市,三分之二的地區不再適宜居住。經過這起天災,歐洲知識分子對神祇的仁愛產生了廣泛的懷疑,也因為人類的努力在大自然面前的蒼白無力而充滿恐懼。神祇是否仁愛或許尚無結論,但周五日本發生的地震和海嘯卻顯示出,人類的確能夠控制保險公司所說的“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損失。
現在估測生命損失或重建的成本恐怕為時尚早,不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情況倒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樣本。那次地震中,日本0.4%的人口殞命,擅長災害風險研究的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估計,重建神戶所需的成本達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這些數字雖然巨大,但與里斯本地震相比,也只是小數字。西蒙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授阿爾瓦羅?佩雷拉(Alvaro Pereira)稱,兩個世紀前的里斯本地震,葡萄牙15%到20%人口殞命,重建里斯本花費了葡萄牙30%到50%的GDP。
地震造成的損失比例更低,原因在于現代工業經濟使得兩種基本資源十分充裕。其一是知識。工程師不斷鉆研如何使建筑物更加抗震。阪神大地震的經驗讓工程師們改進了建筑及規劃,所以這次地震比二十年前造成的損失小了很多。
您已閱讀71%(515字),剩余29%(20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