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西方對這一驚人成就的反應,歸結成一個問題:中國將在世界上扮演怎樣的角色?中國將在眾多全球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氣候變化、消除貧困、基礎設施、以及改革全球貨幣體系等。但是我的國家長久以來都更為關注內部事務——長城就是這種傾向最清晰的體現。盡管在認為受到挑釁時,中國偶爾也會表現得好斗,但它并沒有稱霸的野心。
盡管如此,正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最近所說,對于亞洲的穩定和中美關系,中國與美國“陷入日益升級的相互妖魔化”是最糟糕的結果。要避免這種情形,需要小心行事——尤其是在2011年全球仍面對許多經濟挑戰之時。全球復蘇不穩、保護主義的威脅、以及財政上的壓力,都需要強有力的協調行動。在這一點上,中國必須扮演關鍵角色——就像它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所做的那樣。中國在帶領全球走出衰退上所做的貢獻,比任何其它經濟體都多。
中國會繼續作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即便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未來四年里,中國的增長將會從出口和投資驅動,轉向一個更為平衡的模式。增長速度也許很快會大幅放緩,但更具可持續性。通貨膨脹——目前已達5.1%——短期內是一個重要風險。過度的全球流動性已經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但主要罪魁還是最近的信貸飆升。在投資增長和強勁出口抑制產能之余,充裕的流動性、旺盛的需求和供應方面的沖擊(比如惡劣天氣)使得通脹不可避免。房地產開發商和中央政府之間的較量還在繼續。要避免日本式的失敗,中國必須穩定房價,滿足公眾對“買得起”的住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