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在維多利亞的劍橋》初版于1852年,手上的這本是2008年的新版,淡黃色的封面上有校園生活的鉛筆素描。1840年到1845年,美國青年查爾斯?艾斯特?布里斯特德在劍橋的三一學院讀書,辯論,醉酒,劃船……布里斯特德不是個多么杰出的作家,卻是個誠實、敏感、勤奮的記錄者。這本書既是一個青年的成長記錄,也是兩種文明的相遇故事。
此刻的美國仍生活在英國的陰影下。盡管政治上早已獨立,美國人的精神世界仍依賴歐洲。他們如饑似渴地閱讀狄更斯的最新著作,即使最杰出的美國心靈,仍不免在英國頭腦面前略感不安,所以過分善于制造警句的拉爾夫?愛默生要呼喚“美國精神的獨立”。
而大英帝國正處于它權力的頂峰,不僅是軍事上、物質上的,也是制度上與文化上的。對于大部分歐洲人來說,美國代表著烏合之眾的勝利,一種粗鄙的金錢崇拜的價值觀。布里斯特帶著文化上的自卑到來,畢業于耶魯大學的他,在這本書中洋溢著對英國教育的贊賞、對美國大學的批判。當時只有很少人能意識到,美國代表著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新的可能性。
您已閱讀18%(439字),剩余82%(20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