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的問題引起了很多關注。導致真實利率偏低甚至為負的原因,除了宏觀經濟管理的歷史習慣以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日益增加的外匯儲備。到10月底,央行的外匯資產已達20.1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外匯是央行通過各種方式的負債從商業銀行買來的,包括央票、商業銀行的準備金、以及現金發行。外匯儲備的收益是由國際市場決定的,與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樂正測關系不是很大,而央行負債的成本原則上等于國內存款的基準利率。目前由于美元利率很低,外匯儲備已經產生了收益虧損。如果簡單提高國內利率,外匯儲備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而收益不變,央行的虧損將因此而增加。
運用較高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之偏低的準備金利率,可以將外匯虧損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轉嫁給商業銀行,而使存款利率偏低產生的利益基本歸于央行。除了補貼外匯儲備之外,這還可以形成央行的額外利潤。按規則,央行的利潤或者虧損全部歸財政,它并沒有動機獲取最大利潤。另一方面,習慣上財政也不會補貼央行。因此,近年來,央行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利率體系的一種平衡。要點有二:一是保持央行資產負債表大致平衡,不出現過大的盈余或虧損(這里指央行的盈虧,而非外匯儲備的社會損益);二是不過度觸及商業銀行的既得利益。在這種平衡下,外匯儲備收益率偏低,直接導致了國內存款利率被壓低。
不過,外匯問題不是利率偏低的全部原因,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歷史習慣是,名義利率的變化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這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時,真實利率下降。存款利率偏低,一方面支持了外匯儲備,或者說補貼了國外,另一方面惠及了商業銀行和有貸款能力的國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