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躲過了金融危機最惡劣的影響,還能一路疾馳輕松跨越。中國做到這一點主要是通過迫使銀行為國家服務。但如果中國希望將奔跑的勢頭再至少維持一年,并像2010年一樣避免硬著陸,就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兩項當務之急是:更好地為信貸定價,以及更好地掌控通脹壓力。
這兩個問題可以通過一個舉動同時解決:賦予央行更大的權力。目前,中國人民銀行(PBoC)是國務院下轄的27個部委之一,與文化部、監察部和計生委平級。對貨幣政策的主要影響力不在于央行行長周小川,而在于發改委(NDRC)主任張平。發改委由曾經一度無所不能的國家計委脫胎而來,目前仍把控著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其結果是,在各種各樣的通脹補救措施中,中國一直強調的不是信貸價格,而是信貸總量。
定量措施已經進無可進。例如,經過2010年的6次上調之后,各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18.5%,正快步接近25%的理論上限(銀行監管機構要求的貸存比為75%)。雖然中國2011年計劃的信貸增速為15%,其減速幅度可能足以抑制價格上漲,但中國不能僅僅指望這個:2010年的信貸增速從2009年的32%下降到19%,降幅更大,但顯然未能抑制價格上漲。周小川多次表示支持利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場決定”,以改善資源配置。圣誕節的加息可能表明,張平聽取了周小川的意見,而他就應該這么做。
您已閱讀93%(556字),剩余7%(3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