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掌控一切。它將決定歐元區的經濟繁榮程度,或許甚至會決定歐元區能否否極泰來。它是歐洲核心強國——無論從地理、政治還是經濟上來說都是如此。法國知道這一點。問題在于德國如何運用自身力量。答案不僅取決于德國如何看待自身利益,還取決于它對各個事件的解讀。我對后者的擔心遠甚于前者。
我的同事沃爾夫岡?明肖(Wolfgang Munchau)將德國政府的目標定義為“有限責任”——付出足夠努力以維持歐元區正常運轉,同時盡量減小德國納稅人的風險敞口。即便是在德國,這種立場也不是沒有爭議的。英國《金融時報》12月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證明了這一點。2005年至2009年分任德國外長和財長的弗蘭克-沃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與佩爾?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提出了多種措施并行的解決方案:讓債券持有者的債券“貶值”,為穩定的國家提供債務擔保,有限度地推出泛歐洲債券,并伴以更協調一致的財政政策。但德國的鐵腕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拒絕提供擔保或發行泛歐洲債券。她建議嚴格財政紀律,并輔之以高利率的有限緊急融資安排,從而迫使赤字國家迅速開展無情調整。
德國的主導地位不僅源自其經濟規模。更主要的是因為它是歐元區最大的債權國,擁有最好的主權信用。當擁有外部赤字的國家沒有了外國私人信貸的供應者時,它們轉而依賴外國主權信貸。眼下歐元區就是這種情況。債權國的權力來得很簡單:沒有它們的支持,赤字國家將落入違約的境地。隨之而來的信用崩潰反過來將導致支出快速縮減和嚴重的衰退。衰退進而又將使公共財政變得更加難以管理。這種惡性循環還將讓盈余國家付出代價,因為他們必將減記資產,失去出口市場。但是他們的盈余狀況使他們能夠轉而擴大國內需求。危機爆發時,重商主義才是王道。歐元區現在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