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能化解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肯定能獲得諾貝爾獎(具體是哪個學科的獎項還有待商榷)。但迄今歐元區設計出的一連串特別對策——歐洲央行(ECB)的債券購買計劃,偽裝成主權債務紓困的銀行業紓困計劃,以及AAA評級的臨時融資安排——可沒獎可拿。看來投資者已經認定,對于主權信貸泡沫破裂造成的傷口,這些措施不過是創口貼,治標不治本。
關于發行歐元區公債的最新建議則更具價值。可是,唉,德國對此幾乎理都不理。發行歐洲聯合主權債券(E-bond)的建議——由盧森堡首相、歐元區財政事務元老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和意大利財長朱利奧?特雷蒙蒂(Giulio Tremonti)提出——以前就有,而且遲早會成為強勢意見。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以“條約不允許”為由表示反對,也并非難以克服。
不過,即便這類公債能夠幫助化解這場危機,它也不太可能解決歐元區成員國信用等級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德國政府認為,發行這類公債相當于讓財政狀況穩健的國家補貼在財政政策上恣意妄為的國家。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德國政府還反對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安排的規模,盡管目前的規模或許不足以讓西班牙擺脫危險。但如果不發行這類公債,就只能眼看著財政恣意妄為國家的債務違約造成損失。此外,歐洲財政問題重重的經濟體都在盡最大努力變得更像德國。
您已閱讀79%(573字),剩余21%(15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