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期就職于媒體編輯部門,工作范圍包括對各路精英的采訪,我見過太多盛名、著名、小有名氣、或幾近有名的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對編輯部的人十分客氣,有些人甚至愿意用一些小禮品取悅編輯,處在名利場的人太清楚媒體的力量了。
但媒體其實是最勢利的。趨炎附勢、落井下石可謂媒體最真實的寫照。舉個例子,如今的李冰冰榮獲金馬影后,并且有了《云水謠》、《風聲》等不錯的作品,媒體便會蜂擁而至,邀請她拍封面;而章子怡身陷“詐捐門”事件時,媒體只會忙著搜集罪證,唯恐讓競爭對手搶了先。
通常媒體最喜歡的是正當紅的人,事業處于上升期,并不斷有新題材可供寫作發揮的,比如片約、廣告約不斷并且最近閃婚的大S,就是最佳采訪對象,事業和生活都很有文章可做。而對紅到發紫、紅過了、或者因為媒體曝光率太高以至實在寫無可寫的名人,媒體便會冷淡一點,實在“沒人可做”了,這些人也可以拿來“做一做”。我有位媒體朋友戲稱他們為“咸魚”,平時算不上菜,實在沒菜了,也可以勉強湊一個。而對“小名人”,媒體便會傲慢很多,不管是采訪的迫切程度還是給出的版位及版面大小,規格都會降低。但以我多年的職業經驗,這一塊其實是最有學問的,經營得好,媒體和“小名人”都可以雙贏。如果媒體樂于在“小名人”事業徘徊期時攙扶一把,等到“小名人”搖身變成“大名人”時,媒體就能更方便地拿到不少讓競爭對手眼饞的猛料;同樣,“小名人”若能爭取到媒體對自己的優待,在通往名利的大道上,也能走得更順利些。
您已閱讀43%(609字),剩余57%(79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