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備受關注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結束。美聯儲決定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這一計劃將在此后的各月中逐步實施,預計每月會購買75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此外,美聯儲將延續把資產負債表中到期的債券本金進行再投資、購買國債的現行政策。同時,聯邦基金利率仍維持在0-0.25%的水平不變。在此次會議前夕,調查顯示市場人士平均預期的美聯儲資產購買計劃總額為4570億美元,因此這一結果略高于市場預期。當天道瓊斯指數上漲了26.41點,收報11215.13點,漲幅為0.24%,創2008年9月以來的新高。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初次透露有意實行新一輪量化寬松是在8月末,如今兩個多月過去了,量化寬松如期而至。這一輪量化寬松的主要目的,是要防范通貨緊縮,穩定經濟復蘇。從短期看,此次量化寬松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有助于穩定美國家庭的財富水平。然而,中長期經濟增長中有諸多因素不在美聯儲的控制范圍,量化寬松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實體經濟的復蘇仍有待觀察。比如,美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大批在制造業中失去工作的人員一時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專業技能。大型企業手中也不缺乏資金,只是招聘意愿并不高。因此,當前較高的失業率能否得到緩解是一個大問號。要是再考慮到剛剛結束的中期選舉使共和黨重掌眾議院,國會通過財政刺激方案的可能性較低,美聯儲的量化寬松就更顯得勢單力孤。
如果美國實體經濟的復蘇依然乏力,量化寬松帶來的新增流動性就會大量溢出國門,涌向新興市場國家。在此過程中,泛濫的美元流動性將推高新興市場的本幣價格和資產價格,從而激化貿易糾紛,并在資產泡沫破滅時對經濟造成不利沖擊。面對這樣一股來勢洶涌的美元大潮,許多國家都正在加緊“筑堤”備戰。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國家,中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在政策選擇上,中國將不同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而會更加傾向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做法。貨幣政策上,久未使用的利率工具已走出一步,數量型調控的力度正在加強,資產價格的狀況也處于監管層的嚴密注視中。在外匯政策方面,一邊是加強資本賬戶的管制,嚴防熱錢大規模流入;另一邊是放緩人民幣升值步伐,從10月下旬至今,人民幣甚至出現了一波小幅貶值。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政策將表現得越來越有“個性”,與美歐日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