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全球不平衡”的辯論已經“回到未來”。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提議為經常賬戶余額設定指標,這讓我們回想起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極力關注的事情。代表英國出席會議的凱恩斯執著的辯稱,盈余國家和赤字國家之間的不對稱調整存在種種危險。美國這個當時全球最主要的盈余國家,斷然拒絕了要求建立一種對盈余國家和赤字國家雙方施加壓力的機制的呼吁。今天,美國站在相反的立場。
美國當年拒絕的呼吁,中國今天會接受嗎?答案也許為“是”。10月23日,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在韓國舉行了會議,會議公報稱,“長期性大規模不平衡的存在(我們將根據有待商定的指標性準則對此進行評估),使得我們有理由把對其本質和妨礙調整之根本原因的評估,納入相互評估程序(Mutual Assessment Process)。我們認識到,在評估時有必要考慮各國或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包括大宗商品出產大國[的具體情況]。”這段晦澀的文字,是對蓋特納提議把經常賬戶余額指標設定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的回應。
那么,美國到底想達成什么目的?它的提議合理嗎?行得通嗎?
您已閱讀23%(513字),剩余77%(175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