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簡介只包含21張幻燈片,而它簡直是個小小的奇跡:一場以亞洲為主題的報告,對中國卻只是一筆帶過。這就是合并后的新加坡證交所(SGX)/澳洲證交所(ASX)坦誠到出人意料的戰略。這個合并后的機構有望成為全球市值第四大的交易所。要成為國際資本的可信目的地,它只能把中國留給香港,自己去尋求別的方向。
多年來,地圖上的那個“小紅點”——新加坡與位于其東北2573公里的“大紅點”香港進行著一場一邊倒的斗爭,盡管兩個交易所的表現都好于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從1990年到2009年,在新加坡交易的股票市值增長了12倍;而在內地公司不斷赴港上市的支持下,香港股票市值同期增長了43倍。過去10年,在新加坡證交所新上市的公司每融資1美元,在香港首發上市的公司就融資近9美元。急于縮小差距的新加坡證交所放松了標準:在過去10年里,新加坡富時海峽時報指數(FTSE-Straits Times)中國指數下跌了34%,而香港的中國企業指數則上漲了685%。
新加坡證交所首席執行官薄滿樂(Magnus B?cker)為躋身頂級交易所支付了令人心動的價格。但對澳洲證交所作價84億美元,相當于后者16倍的往績市盈率,這個數字遠低于納斯達克(Nasdaq)和紐約證交所(NYSE)分別為收購OMX和泛歐交易所(Euronext)而支付的35倍往績市盈率。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交易發生在金融危機前,對交易所的估值建立在成交量不斷增長和市場份額始終占據優勢的假設之上。在被納斯達克收購時任OMX總裁的薄滿樂不需提醒也知道,對于交易所而言,二級市場越是被另類交易場所侵占,IPO和增發等一級市場業務就變得越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