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美元讓香港獲得了不少好處。自27年前實施盯住美元匯率制度以來,香港已經經受住了至少六次外部沖擊。對于受到保護不多的經濟體而言,這些沖擊本可以導致它們徹底偏離軌道。不過,隨著美元下跌至距1973年后貿易加權匯率最低點僅3個百分點之遙,加之北京開始向這個特別行政區注入大量的人民幣流動性,香港應該開始考慮其它選擇了。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心里很清楚:它選擇“錨貨幣(anchor currency)”,應該考慮兩個標準。第一,是其對外貿易與金融交易最主要的計價貨幣是什么。這一點顯然美元仍占上風:今年上半年,香港與中國大陸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為530億美元,僅占到其總體貿易極其微小的一部分。第二,管理錨貨幣的貨幣體制是否穩定。這一點如今有點麻煩。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此前出人意料地否認稱,美國并沒有在故意壓低自己的貨幣。這對香港金管局是一個提醒:它不應該再輕率地相信,美國貨幣政策具有“無與倫比的可信性”。
對自身與美國經濟間日益嚴重的錯配,香港也不應再視若無睹。正如咨詢公司China Analytics所指出的,這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香港的雇主們從大陸生產率的迅速增長與較低的工資水平中獲益,但他們提高工資的幅度,卻更多是與美國的產出與通脹率掛鉤。重新選擇錨貨幣——或者人民幣、或者一籃子貨幣——的提議,不應被不假思索地拒絕。至少,公眾應該參與討論,而不是只聽金管局的例行回應。如果一場匯率戰爭的序幕真的已經拉開,那么,香港是時候站隊了。
您已閱讀94%(635字),剩余6%(3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