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場黃金熱——不過與淘金熱正相反。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從加拿大到瑞士,從比利時到澳大利亞,世界各國央行都忙著拋售它們曾經寶貝不已的金條。在新千年交替之際,拋售行為愈演愈烈,以致于交易員們開始拿“新礦工”開玩笑,把各國央行比作加州的探礦者——后者在19世紀制造的淘金熱使黃金充斥了市場。
數百年來,黃金一直是貨幣穩定的象征,享有近乎于神話般的重要性。但在當時,它已變得嚴重過時,被視為無法創造收益的歷史遺物。各國央行官員想要的是能夠帶來穩定收益的主權債券,而不是裝滿400盎司金條的金庫,后者不僅會產生儲藏與保險成本,而且不能保證有可靠的收益。
向前快進10年,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加上對主權債務水平不斷上升的擔憂加劇,這種厭惡黃金的理念被徹底顛覆。“二十年來,各國央行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應該以多快的速度拋售多少黃金,”黃金生產商游說團體世界黃金協會(WGC)的喬治?米林-斯坦利(George Milling-Stanley)表示。“現如今,問題日益變成,他們應該以多快的速度買進多少黃金。”
您已閱讀13%(448字),剩余87%(29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