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經濟學家》的一位讀者曾經寫信問我,為什么看上去無利可圖,還會有人在YouTube上發(fā)布經典的搞笑視頻,或者費心在網上撰寫評論?按照教科書上的經濟學模型,人們不應該在網上撰寫評論或者在YouTube上發(fā)布視頻。簡單地說,我的答案是他們并沒有這樣做。讀書的人遠遠多于寫評論的人,看視頻的人也遠遠多于上傳視頻的人。作為對理性經濟人的寬泛辯護,我的答案還算不錯,可惜對于理解在線志愿行為并沒有幫助。
經濟學理論也不是很有幫助。為了保護地球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資助圖書館或者在維基百科中撰寫一個段落之類的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公共物品提供”。問題不是經濟學無法解釋這種貢獻行為,而是解釋太多。可能有人是純粹的利他主義者,自己的動力就來源于他人的喜悅;可能他們享受的是貢獻的過程,不論實際上是否創(chuàng)造了有價值的東西;可能他們只是喜歡“愛做好人好事”的好名聲。
直到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大多還是來自實驗室的實驗。鑒于社會背景的重要性,這些實驗很可能是在對錯誤的問題提供精確的答案。
您已閱讀42%(436字),剩余58%(6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