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的一場不算太大的雨,讓北京周末的交通再次陷入了空前的尷尬:在17日晚高峰時段,全市擁堵道路超過了140條,不僅歷史性的破百,而且一舉超過了年初大雪造成的90余條擁堵路段峰值的紀錄,北京市交通局的電子擁堵路段圖幾乎全部飄紅。
對于這次歷史性的交通擁堵,官方給出了多達5條以上的解釋,比如,雨天路滑,車輛行駛相對緩慢,刮蹭事故增多;周末出行較為集中;車輛尾號限行分別是4和9,4與“死”同音,較少車主選擇尾號為4的車牌,所以今日限行車輛相對較少;中秋臨近,又逢周末,走親訪友的交通流量激增,進出京以及交通樞紐及繁華商業街區交通壓力突現;新車持續增長,導致市區道路處于超飽和狀態。和民間一致譴責的各單位和外地送禮的車輛蜂擁進京相比,官方的解釋似乎更多的在強調客觀情況,但導致如此重大的擁堵公共事件,如果說沒有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恐怕的確不能服眾。
當然,周末的大擁堵只是一個特例,但擁堵的確已經成為北京的一張“城市名片”,拋開特權、管制、節假日、天氣等不論,日常的擁堵也已經成為北京市民生活的常態,其實,如何治理交通擁堵,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北京自進入400萬輛時代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疏堵交通的措施,如一再延期的“單雙號”限行,如前段時間大幅度提高熱點地帶的停車費,再比如,剛實行不久的錯峰上下班,甚至還有人提出收繳交通擁堵費的治理辦法,以及環境稅等等。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限制性的措施在剛剛施行的時候,似乎有一定的作用,但時間一長,擁堵依舊。
您已閱讀29%(631字),剩余71%(15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