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黨領袖候選人之一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最近表示:“我反感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對國家的所作所為。”有時候我也有同感,但我覺得理由大不相同。
現任英國首相無意中選擇的經濟政策,被學術界稱為“重商主義”,《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對其的定義是:“歐洲16世紀至18世紀常見的一種經濟理論和實踐,提倡政府對一國經濟加以管理,目標是在損害競爭國實力的情況下增強本國國力。”重商主義的信條中,包括貿易收支必須為順差,即出口高于進口。當然,重商主義思想自18世紀以來已經有了新的進展。現代重商主義政治家不再覬覦黃金和白銀,而是談論促進就業的問題。但新舊兩種重商主義之間有許多共通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將選定的國內企業的利益等同于國家利益,雖然我們不能說是“挑選贏家”。現代版的重商主義有時也稱作“社團主義”(corporatism),經濟學家戴維?亨德森(David Henderson )曾將其稱為“自助經濟學”(do-it-yourself economics),不過我本來傾向于稱之為“商人經濟學”。
但現在,我認為最恰當的名稱是“以鄰為壑”經濟學(“beggar-my-neighbour” economics)。這個詞是劍橋大學左翼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創造的,她本人并不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她創造這一術語所指的是,由于政府不愿意(或沒有能力)通過國內手段提高產出和就業,不得不轉而通過損害他國利益的做法,而實現上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