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貸款倉庫的名單很長。安然(Enron)有猛禽(raptor);喜歡制造縮略語的銀行有SIV;而中國各銀行則有信托公司。隨著監管機構打擊估計價值3400億美元的“非正式證券化”,信托公司正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未償還貸款總額中,上述金額只是一小部分,但仍足以讓人靜下來好好想一想,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各銀行的“黑點”越來越多,包括向地方政府發放的貸款(其中有超過2300億美元被視為面臨嚴重違約風險),以及對房地產業的風險敞口。不過,這種證券化是一種可控的風險,不是系統性風險。由省政府、企業集團以及機構——且不提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和巴克萊(Barclays)等外資機構——等大雜燴擁有的信托公司,在游戲中是不承擔風險的外人。它們把銀行貸款打包成結構化產品,然后(通常由銀行自己)將其出售給富有的散戶投資者。
這些產品多數期限較短;其中許多將在2011年年底前到期,監管機構要求銀行到那時將這些貸款轉入資產負債表內。新的發售在上月被叫停,此前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同比翻了一番。盡管監管機構擔心的或許是如果貸款成為不良資產,零售投資者將承受打擊,但更令人不安的,似乎是銀行對政府下達的信貸額度的規避。
您已閱讀74%(497字),剩余26%(17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