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到40歲的投資者來說,當前的形勢實在讓人看不懂。過去,繁榮時期往往很容易分辨,而當形勢轉差時,起碼也不難看出經濟在萎縮。近期全球經濟數據卻變化無常,有時候上個月出奇地強勁(如昨天公布的一系列7月份制造業數據),下個月就變得疲軟無力。如今要判斷經濟形勢好壞,單一指標往往過于片面。
于是就涌現出了種種假設,試圖解釋這種矛盾表現:貨幣和財政政策機制脫離常軌,肯定無助于局面;半個世界迅猛增長、另外半個世界病殃殃也絕非好事;而且,在拐點附近,數據總是波動不定。但要掙到錢,投資者必須抓住(比這種種說法)更靠譜的東西。不妨回歸到一些最基本的原理。
發達國家的預算赤字顯然過于龐大。例如,G5國家2010年的赤字與總產出的比例正逼近10%。西方國家政府也顯然急于降低赤字。麻煩的是,要削減赤字,私人部門現金流必然等量減少。因為從算術上來說,所有部門現金流總和必然為零。這就意味著,企業或家庭必須承受打擊——或者獨力承受,或者由經常項目順差國與之共同分擔。
您已閱讀66%(422字),剩余34%(21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