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早已遠離全盤國有和長年徘徊在破產邊緣的日子,但他們走得還不夠遠。根據上周披露的數據,在他們間接發放給地方政府的7.77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中,有五分之一,即1.55萬億元貸款存在違約風險。這些數字讓人清醒,說明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近年來雖取得了進展,但仍遠未完成。
最新數據背后的誘因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當別的國家窮盡公共財力拉動經濟增長時,中國把大部分負擔轉移到了國內銀行的肩上——其中許多銀行都是上市公司。這是場掩人耳目的刺激:持有中國各大銀行多達四分之一股權的私人投資者實際上資助了北京的放貸熱潮。政府根本沒有通過中央預算實施大規模刺激的組織手段。
由于許多相關貸款投向了回報率很低的公共工程項目,很多人擔心往日的慘淡時光會重現。但事實上,銀行似乎輕輕巧巧就躲過了一劫。正如匯豐(HSBC)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所言:“近80%的項目至少有一些償債能力,這個事實相當令人驚訝。”
您已閱讀55%(403字),剩余45%(3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