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二次探底”到底發生了嗎?最新公布的一系列季報顯示,全球工業全面向好。德國西門子(Siemens)昨日公布了其“有史以來最好的業績”,顯示訂單量增長了近三分之一。建筑機械制造商——美國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與日本的小松(Komatsu)的營業利潤增長了一倍多。德國在抱怨工程師短缺;波音(Boeing)則抱怨供應鏈產能有限。
有兩個因素可以解釋這種矛盾。與家庭、政府不同(更別說銀行),企業已經做了很多的去杠桿化,如今已開始購買機械設備、招聘人手。美國資本支出相對資本消耗的比率正在堅定地逆轉;德國失業率正處于2008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次,較之普通求職者或一國政府,企業的活動要全球化得多。因此,它們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在正經歷工業化的國家中的業務——全球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這些國家。二季度,卡特彼勒在拉美與亞太地區的機械設備銷售額,分別增長了116%與62%;若以當前增長率計算,亞太地區銷售額將在2013年超過北美。電氣工程集團ABB正在收購自己印度分公司小股東手里的股權。
宏觀經濟數據證明,企業對商業周期的看法是正確的。荷蘭統計局(Dutch Statistics Bureau)數據顯示,全球工業產出正處于創紀錄的高位,亞洲走在各地區前列。但這是對過去表現的回顧;投資者有理由懷疑:一旦庫存重建完成、新興市場政府可支出資金耗盡,這種復蘇還能走多遠。全球消費的再平衡尚無法令人信服。中國的刺激資金大都流向了基礎設施(其中有部分基礎設施,地方政府將難以為其繼續籌措資金),而消費仍處于較低水平。工業產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長;即將公布的一系列采購經理人(PMI)指數,可能會暴露出增長勢頭出現某種動搖。世界經濟的復蘇尚未呈現出銳不可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