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亞洲人看來,目前歐洲和美國圍繞是否需要刺激舉措的辯論顯得有些奇怪。當中國人來到西方,會覺得這些本以為陷入停滯的經濟體簡直是經濟天堂。畢竟,當收入達到如此高的水平,經濟就算停滯也沒有那么糟糕;問問日本人就知道了。但無論當前這場經濟辯論如何發展,中期來看,西方國家經濟的相對停滯已無可避免。
目前,全球經濟似乎正出現“二次探底”,許多人(包括參與英國《金融時報》緊縮與刺激之爭的專家們)認為,需要進行新一輪的刺激。但新一輪的政府支出,只能暫時支撐經濟增長,同時卻會加大更多主權債務危機和新興經濟體過熱的風險,并將全球經濟推向更高的通脹。
一些反對無限制刺激舉措的論據已廣為人知。過高的國家債務可能讓債券市場陷入恐慌。幣值可能也會因此大跌。而且,當一個經濟體面臨眼下這種結構性失衡之際,刺激措施對就業的影響也很小。但有一個支持緊縮政策的新論據或許更加有力:全球化使得連美國這樣大型的、此前按照特殊規則運轉的經濟體,都表現得更像小型的、開放的經濟體。
您已閱讀31%(422字),剩余69%(9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