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門關閉,就會有另一扇門開啟。從厲行節儉、主權風險加劇的歐洲撤離的資金,正沖入新興市場。位于華盛頓的國際金融協會(IIF)估計,今年新興市場的私人資金凈流入將超過7000億美元,高于去年的5300億美元;而2011年還會再增加400億美元。
資金理應追逐更高的回報。這里也存在一種令人愉悅的對稱性。昔日,勤勞節儉的亞洲人為美國人的大手大腳提供了資金;如今,西方寬松的貨幣政策正為亞洲修橋筑路及充實資產負債表帶來融資。哎,可惜并非所有資金都同樣有利于生產。懷著投機心思、變幻無常的“熱錢”也在源源流入:外國人把大量資金投向了增長迅速的經濟體。巴西、韓國和印尼等國政府已是驚弓之鳥,紛紛實行資本管制。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取消了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政策,表面上看,這將鼓勵短線操作。此舉實在有違直覺。但此舉其實沒有看上去那么大膽。北京仍然緊握著操縱桿,特別是在升值幅度方面。而日形消瘦的中國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怎么看都不算不上誘人。
事實上,新興市場真正需要擔憂的,或許是資金流入開始減緩。西方銀行提供融資的能力明顯受限。最受新興經濟體歡迎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可能會遠遠低于2007-08年繁榮時期的水平。隨著西方開始施行緊縮,息差將逐漸收窄,這將侵蝕新興市場債券的收益。部分新興市場股市的估值高得離譜:印尼股市目前的市盈率為29倍。而沒有一個國家比印尼更清楚外來資金是多么反復無常。當年印尼盾崩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準備出手相助時,外國投資者逃得無影無蹤。13年后的今天,他們卻持有印尼四分之一的本幣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