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可能是貪婪、自私的自大狂,但至少他們的貪婪、自私和自我是始終如一的。而政府和監管機構對金融危機的混亂反應就說不準了。我們不應為政策失誤而責怪他們——絕大多數涉身其中的人以前從未經歷過類似的崩盤,此外,他們也不知道所作決策會出現什么有違事實的情況。但是,領導人至少應該保持一致。
思維混亂的情況比比皆是。上周,歐洲央行(ECB)宣布,近200家歐元區銀行已申請2430億歐元的緊急短期融資,但拒絕向投資者透露是哪些銀行。歐洲銀行業監管委員會(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則采取了相反的方法,該委員會計劃發布其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并在上周召開了一個“評估銀行透明度”聽證會。各國政府表示,自己希望公開一切。但在可能披露令人不安的真相時,情況似乎并非如此。
美國的政策也公開譴責銀行業內部的不透明,但剛一出現危機跡象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就放松了“逐日盯市”(mark-to-market)規則。(或許為了彌補當初態度的軟化,該委員會目前正推動在損益表中反映公平價值的調整,這又一次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標準發生了沖突。)與此同時,美國監管機構希望銀行提高相對于資產的資本充足率——銀行對此的回應是,其2009年資產負債表縮水了5%——同時增加對困難公司的貸款。
您已閱讀81%(564字),剩余19%(1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