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持續關注著上海。西方市場投資者因上海股市大幅下挫而愁眉苦臉,或是為其突然上漲而大聲叫好,這種情況越來越多見。2005年至2007年間,上證綜指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每日走勢的關聯度平均為0.22,沒有多少統計上的意義。過去兩年半,這一數值幾乎翻倍,達到0.43。
夠高了。上海是一個巨大的流動資金池:在截至5月份的一年間,上海股市交易額為1.707萬億美元,比倫敦證交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和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加起來還要多。然而,比較應到此打住。據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在世界大型基準股指中,上海股市中,能夠自由流動的股票所占比例最低,僅占30%。如果公司股票不能被人們購買,那么結果就是,股票價格反映的就不是公司的公平價值——而只是能夠交易的股票數量和追逐這些股票的資金金額。今年5月,中國M1貨幣供應量同比增幅下降了四分之一,從1月份的39%降至30%。上證綜指首季下跌了27%,看來并非巧合。
對銀行存貸款固的定回報率感到失望的國內投資者有兩條獲取投機性資本利得的途徑:房地產和股票。前者要繳稅,后者不需要。(債券定價低于官方貸款利率,而且幾乎不在二級市場交易,因此很難作為替代選擇。)從股市賺錢仍是一件細活:一方面要盡可能多地參與首次公開發行,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揣測流動性政策。觀察人士可能會忍不住想找到不斷下跌的上證指數與波羅的海干散貨(Baltic Dry)等其他指標之間的聯系——上證指數昨日連續第七天下挫,為兩年來時間最長的連續下挫,而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則圍繞著9個月低點上下波動)。但他們應抵制住這種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