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們恐怕很難理解發生在中國的某些事情。例如,面對華爾街的危機造成的世界經濟衰退,中國做出的應急反應比那些受到更嚴重沖擊的國家更快更有力,顯示中國政府具有很高的決策效率與執行能力。但是,在改變對中國不利的匯率水平和匯率制度方面,中國政府卻一再拖延,擴大了中國(特別是人民銀行)的損失和風險。如此顯著的反差是怎么造成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最初的解釋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缺乏經驗,甚至還從“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的經歷中汲取了錯誤的“教訓”。至今仍然有經濟學家認為研究日元升值的真實教訓對中國的匯率決策具有現實意義。另一個解釋是在國際政治層面。美國學者早就意識到中國人“愛面子”、堅持匯率政策的“自主性”、不愿意在外國政府施加的政治壓力中選擇升值。
其實,對中國的貿易伙伴來說,人民幣不升值是最有利的。歐美某些官員對中國施壓的目的也許就是故意刺激中國人的“愛面子”心理、從而推遲人民幣升值。美國學者和官員不僅對此心知肚明,而且還有人坦率地說了出來。例如曾經擔任駐華外交官的經濟學教授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和曾經擔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助理的飛利浦?斯瓦戈爾(Phillip Swagel)。
您已閱讀29%(505字),剩余71%(12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