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中國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即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并強調“匯改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2010年春節前,就有傳言中國將進行匯率形成機制調整,此次央行的表態可謂一只鞋子落地,當然具體還要觀察日后央行實施的政策和行為。
自2002年中國國際收支顯示失衡以來,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即成為國內外政府與學界所關注的重心。尤其是近幾年,人民幣匯率成為中美政治對話中最為重要的議題。鑒于人民幣匯率調整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中國采取了大量措施來消解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如承諾增持美元、海外采購、政治議題讓步等。但形勢不讓人。從全球來看,目前美國通脹率正處于4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進一步反映出美國的失業率高企、產能過剩的情況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盡管因為歐債危機,人民幣對歐元已升值超過15%,但2009年年末至今,中國出口迅速反彈,上半年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將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放到美國等國家的視野中。
從美國角度出發,對人民幣升值的強力施壓是當下的必然選擇。目前美國金融市場恢復良好,但實體經濟還沒有恢復,表現之一就是高漲的失業率。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如果實體經濟遲遲走不出衰落,那么可能會再次拖垮金融市場,何況歐債危機顯示的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問題。現在唯一的辦法是讓實體經濟跟上金融市場的復蘇速度,實現就業復蘇。這其中的風險就是,如果無就業復蘇維持一段時間,把金融市場拉下馬來,進入經濟發展的低水平均衡周期,那么美國就變成1990年代的日本了。美國自己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它需要啟動經濟刺激政策以振興經濟,復蘇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