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如何看待中國出現的勞資糾紛?本田(Honda)合資零部件廠發生的罷工、以及代工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發生的一系列自殺,是否標志著廉價勞動力的終結?很可能不是。但中國正在變化。
近日《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一篇報道的開頭突顯了上述事實:“一名工會高級官員周三表示,勞動報酬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比重已經連續22年下降。”關鍵事實是,勞動報酬在中國GDP中所占比重從1983年的57%,降至2005年的區區37%,且此后一直停留在這個水平。《中國日報》的報道還援引那名官員的警告稱,“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收入水平低、勞動時間長、工作條件差,這種局面正在引發沖突和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挑戰”。
勞動報酬在GDP中所占比重如此之低,使中國成為歷史上最“資本主義的”大型經濟體。如果不扭轉這一局面,向消費驅動經濟的必要轉型就不會發生。相反,中國的需求將繼續依賴于飆升的投資。但這樣造成的高資本密集度,也是勞動報酬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的一個原因。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的是,中國官方在討論提高最低工資的利弊。沒有官方的默許,本田工廠是不太可能發生罷工的。
您已閱讀60%(490字),剩余40%(3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