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融危機正在從私人部門向主權實體蔓延。最好的情況下,這將損及歐洲的復蘇,而歐元的大幅貶值將削弱歐洲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增長。而最糟的結果,是歐元土崩瓦解,或者一波混亂無序的主權違約可能致使金融體系失常,并引發雙底經濟衰退。
事情是如何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減輕了對公共及私人部門的信貸限制。發達經濟體的家庭部門——其實際收入增長疲軟無力——可以通過舉債,進行超出自己財力的消費。監管越來越寬松,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了應對日益頻繁、成本也越來越高昂的危機,進行著同樣頻繁、且成本高昂的紓困,加之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的寬松貨幣政策,這一切都助長了這一過程。2000年之后,對信貸及住房所有權民主化的政治支持,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趨勢。
為了證明這種債務驅動型全球增長的合理性,人們求助于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s):冷戰格局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所取代;新興市場被重新納入全球經濟;高增長與低通脹這種不冷不熱剛剛好的“金發姑娘”(Goldilocks)組合;在建立歐洲貨幣聯盟之前被大肆宣傳的趨同進程;以及迅速的金融創新。
您已閱讀25%(514字),剩余75%(15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