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目前應該在全球各地出手搶購資產。在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負擔很輕,現金儲備充沛。比如昨日發布強勁一季度業績的佳能(Canon),其賬上擁有72億美元凈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過了LG電子、愛立信(Ericsson)和施樂(Xerox)三家公司的總和。日本企業的債務成本幾乎低得不能再低,評級較高的公司只需支付比政府債券收益率高出十幾個基點的價格。以股票支付收購成本也沒什么壓力:全世界最高的市盈率水平,使日本發行方的股權成本位居全球最低。最重要的是,其本土市場名義增長率極低,在那里,旨在節省成本的并購交易往往會受到既得利益群體的阻礙。比如,麒麟啤酒(Kirin)和三得利啤酒(Suntory)之間250億美元的交易就被迫流產。而一個關鍵因素應該是日元兌美元匯率在過去三年中25%的波動幅度。對預期日元將再次走軟的競購方來說,它們付出的控制權溢價實際上為零。
盡管有如此多的理由,但Dealogic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年初以來,以國外企業為并購對象的交易,僅占日本所有并購交易的五分之一,與近10年來的比例相差不大——2000年以來,并購外企占日本所有并購交易的平均比例為16%。
把自省當成不作為的借口,正變得越來越缺乏說服力。在本周五發布半年度經濟預測時,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應該會證實,二次衰退的風險幾乎已完全消失。誠然,由于手頭有錢可花,加之急欲實現增長,可能讓使日本企業在競購時出價過高,日本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收購印度蘭伯西(Ranbaxy)時的情況即是如此。但是,這些有利條件不會持續存在。日元已開始走軟,自3月初以來,日元兌美元匯率已下跌近6%。韓國和中國的競爭對手并沒有坐視不動。財務投資者也開始躍躍欲試,似乎已隨時準備開出支票進行大額股權交易。更不必說,日本的航空公司和酒店也能夠滿足更多并購銀行家的服務要求了。出于以上種種原因,日本應迅速在海外市場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