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簡稱GIC)并不常成為異端思想的滋生地。不過,最近在GIC沸沸揚揚的一場辯論,其深層意義卻吸引了世界各地投資者的關注。
辯論的中心議題,是圍繞所謂的哈佛(Harvard)或耶魯(Yale)投資模式展開的。從其近期歷史來看,一如全球其它眾多的主權財富基金,大部分時間GIC都對資產龐大的大學捐贈基金充滿嫉妒與艷羨。原因是,對于任何希望擺脫呆滯守舊養老基金狀態的長期投資集團,哈佛或耶魯模式似乎提供了一幅令人興奮的遠景。畢竟,20年來,耶魯等高校通過開拓一種獨特的投資風格賺取了豐厚的回報。這在本質上講是在支持一種多樣投資理念,即在投資主流證券的同時,也將資產分散到非流動性資產及另類資產類別(諸如私人股本)。
然而,同眾多美國金融品牌一樣,哈佛和耶魯的名字如今在亞洲等地似乎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蛟S正如GIC副主席陳慶炎(Tony Tan)解釋的那樣:“整個‘捐贈模式'的概念(曾經)非常具有影響力。但是,(如今)任何理性的投資者都會對此重新審視一番?!被蛘撸唧w地說,重新思考是否要照搬。
您已閱讀30%(503字),剩余70%(119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