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最近突然訪問北京,與中國副總理王岐山會談,討論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有人因此用中美關系峰回路轉的說法,來形容蓋特納此次北京之行。
從表面來看,確實如此。去年底開始,美國對中國頻頻“出手”:對臺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谷歌退出中國、美國威脅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家等等,一時間,中美關系惡化的陰云籠罩國際社會的上空。誰知,中美之間并沒有發生“誰硬過誰”的問題,而是雙方層峰審時度勢,及時剎車,并通過官僚系統的鼎力談判,終于在關鍵的時刻,回到了“斗而不破”的老傳統。不少評論只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談問題,勸阻美國只要多了解一些中國的“面子文化”,不要硬碰硬,才能讓中國回頭,才能在讓最高領導保全面子的情況下做出美國期待的讓步。
其實,這是小看中國當今的領導,作為技術官僚出身的胡溫,與毛澤東、鄧小平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完全接受數字管理的概念,而非完全依賴于政治的直接判斷。人民幣升值,升多少,才能避免傷害中國經濟增長,尤其是出口增長,又能達成人民幣的國際化、強勢化、與美元歐元日圓等平起平坐的最終目的,中南海與其經濟智囊曾經做過反復的沙盤推演,同時,胡溫外交的支柱仍然是以中美關系為綱,這就必須要了解美國核心利益的底線和奧巴馬政府核心利益的底線何在,必須了解執政的美國民主黨在年底國會中期選舉面臨的政治壓力何在,才能定出讓步的幅度和應該爭取的政治利益。
您已閱讀41%(579字),剩余59%(83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