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兩會”前夕,經過一年半反復醞釀和修改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教改規劃第二輪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據教育部透露,在去年初的第一輪征求意見中,他們就接到各界意見和建議210多萬條。教改被如此高度關注,反射出中國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境地。
在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影響下,中國公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期待值一向很高,尤其是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群體,常常將讀書考學視為改變自身乃至整個家庭的命運的唯一途徑。然而,如今,與這樣的夢想捆綁在一起的是“擇校費”、“學區房”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是十幾歲的孩子集中營般的學習狀態,更重要的是,即使歷經千難萬險邁入了高等學府,夢想中的公平能否實現仍是問號。
應該說,此次公布的新教改規劃還是比較到位地總結了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說:“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工作重點。”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國家發展最根本的動力。目前中國有限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分配嚴重不公,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科學有效的質量引導和保障又存在著嚴重浪費。宏觀上,中國政府和社會似乎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已有基本共識,但《綱要》在對問題的原因分析和具體的改革措施上仍是泛泛而談,如何真正落實推進公平、提高質量,恐怕更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您已閱讀16%(587字),剩余84%(31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