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1歲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推出了人們之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一臺隨時等待輸入程序的個人電腦——蘋果II (Apple II)。在開機啟動后,自豪的蘋果II用戶面對的是一個神秘閃爍的、等待著輸入指令的光標。
蘋果II可謂“一張白紙”,喬布斯在大膽組裝它時并未事先考慮讓它完成什么具體任務。然而,盡管光標在等待你輸入,你卻不必懂得如何編寫程序。實際上,你只需敲幾下鍵盤,就可以讓它運行從任何人、任何地方獲得的軟件。蘋果II是一塊“沃土”。在推出它后,蘋果公司(Apple)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毫無頭緒,這意味著隨后出現的產品出乎喬布斯的意料。在兩年內,丹?布瑞克林(Dan Bricklin)和鮑勃?弗蘭克斯頓(Bob Frankston)推出了首款電子表格軟件VisiCalc,而它就運行在蘋果II上。突然之間,全球各地的企業紛紛渴望得到這個此前只向愛好者推銷的機器。蘋果II很快被銷售一空。蘋果公司不得不進行調查以找出原因。
30年后,蘋果公司為我們帶來了iPhone。iPhone易用、優雅而且很酷,隨機還配備許多應用程序。但蘋果公司悄悄摒棄了自己的一個基本特征——它把公司名稱“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中的“電腦”去掉就體現了這一點——即外部人員不能為iPhone編程。喬布斯曾表示:“我們定義了這部手機里的一切。你不會希望自己的手機就像電腦一樣。你最不愿見到的就是在手機上加載了3個應用程序后,在打電話時發現它不能用了。”
您已閱讀24%(634字),剩余76%(19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