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由中國和日本各自10位歷史學家組成的“共同歷史研究會”公布了《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2006年10月,安倍晉三前首相對華進行“破冰之旅”,在中日首腦會談上與中方領導人達成共識,決定年內建立本研究會。后來,每年一次,在北京和東京輪流舉行學術交流會。《報告》是雙方4次碰撞的結晶,共550頁,包括“古代、中近世史”和“近現代史”,給雙方成員提供了各自發表觀點,相互交流的平臺。雙方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充滿東方色彩,“兩國學者對歷史的認識依然有分歧,但通過交流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接近”。
歷史認識問題至少牽涉到政治外交、學術研究以及國民感情。三者之間呈現出緊鑼密鼓的關聯,缺一不可,只能良性循環,否則一塌糊涂。只有在良好的政治氛圍下,才能建立健康的學術交流平臺,學術交流逐步深化,民眾之間的感情才能慢慢拉近。召開“研究會”,發表《報告》絕不是簡單的事情,正是兩國“官民一體”的多層化互動所取得的成果。作為日方成員從頭到尾參與了研究會的朋友給我發郵件說,“這是在政治上有著局限的研究”。可想而知,中日之間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歷史進程、民族心理、價值觀念等眾多領域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不是好或壞,高或低,優或劣,雙方都需要對方,討論哪一方更需要對方是沒有意義的,就盡可能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同舟共進。
以上為客套話,以下說點問題。
您已閱讀29%(565字),剩余71%(13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