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幾年的波折,中國終于“原則同意”開展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的試點。這兩種證券市場的交易形式,很多海外資本市場早已有之,在中國卻比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更加神秘——“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相對于中國股市現有的交易方式而言,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意味著兩種變化。一是做空機制,即投資者可以通過賣空股票指數(股指期貨),或者賣空股票(融券),從股價的下跌中獲利。而目前的中國股市,盈利只能借助股票價格的上漲實現。二是杠桿交易,通過以股票為抵押借入資金(融資),或者保證金交易(股指期貨),投資者可以買賣超過本金的股票(股票指數),從而使盈利(虧損)成比例放大。
通過為對市場走勢看跌的投資者(或者需要對沖下跌風險的投資者)和愿意承擔更大風險的投資者(杠桿交易),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機會,兩項新業務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交易機制是一種豐富。新的交易手段會提高市場的活躍程度,增大交易額,這對市場的效率而言是一種進步。
您已閱讀34%(406字),剩余66%(77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