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明康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遲疑或搖擺。隨著銀行向經濟大量噴射信貸,這位中國銀監會(CBRC)主席在日益焦慮的狀態下度過了一年。今年5月——在此之前的5個月間,中國各銀行的新增貸款達到近6萬億元人民幣,是一年前的3倍——劉明康嚴肅地對“風險積聚”發出了警告。到了12月,隨著貸款總量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他宣布將對銀行進行直接監管,防范壞賬增長。
當然,我們之前曾經歷過這種情況。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場政府指導下的貸款熱潮在中國銀行業達到頂峰。1999年,這些銀行將約1.4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扔給了“壞賬銀行”,即資產管理公司,由后者發行債券為壞賬轉移進行融資。2004年至2005年,在赴港上市之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再次剝離了1.2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今年秋季,當資產管理公司到了償還上世紀90年代發行的債券本金的時候,各銀行就把債券償還時間又推遲了10年。這實際上意味著,政府可以到2019年才需承擔和處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的不良貸款。
從某種程度而言,隱藏在地毯之下、規模不斷擴大的不良資產其實并非不可持續:只要不良貸款資助的是有經濟效益的生產性項目,假以時日,銀行整體的貸款效率應會上升。研究機構GaveKal估計,到2019年償還不良貸款的財政負擔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至7%——代價高昂,但尚不具毀滅性。
您已閱讀82%(567字),剩余18%(1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