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云集哥本哈根、競相爭“綠”的游行示威者們,應該開始認真面對一個不那么令人寬慰的事實:他們的死對頭——核能——很可能最終成為遏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最大贏家。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之后,該行業一直受到冷遇,被排除在大多數補貼及碳交易計劃之外。但要想調和發展中國家電力需求與溫室氣體減排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讓核能扮演重要角色。
預計在2006年至2030年間,中國和印度的核發電量將增加7倍。即使是在美國這個最大的原子能消耗國,能源部(DOE)也預計核發電量還將增長10%。與美國參議院為哥本哈根談判制定的藍圖相比,這些預測可能都過于保守。在這份藍圖中,核能被稱為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關鍵因素”。
而那些目前更受歡迎的能源資源,它們的未來卻不那么確定。乍看上去,美國能源部對美國能源消耗的預測似乎相當環保: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將增加一倍以上,超過12%。但今天的“可再生”主要指的是水電與生物燃料,前者受自然條件限制,后者仍然會排放溫室氣體。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無碳能源當前僅占可再生能源的2%。預言家們預計這個數字會出現顯著增長,但障礙也開始顯現。在有效壽命期之內,現代核電廠的單位能源成本是太陽能電池板成本的四分之一,是太陽熱能的40%,而后兩種能源被視為無碳發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除此之外,太陽能和風能都屬于間歇性能源,不適合連續不斷的發電。
您已閱讀90%(590字),剩余10%(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