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2月13日中國副外長何亞非表示中國愿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優先讓給非洲和小島國等一些最不發達國家使用之后,出席哥本哈根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15日再次強調了這一立場。但與此同時,解振華也澄清了之前何亞非關于中國可能不會獲得援助的表述,重申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應當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強調自身是發展中國家陣營的一部分,而由于歷史原因,發達國家應對“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承擔更多責任,是中國此前在類似問題上的一貫立場。而此次在哥本哈根,人們似乎第一次如此明確地聽到了中國講硬幣的另一個側面。這一場有關表述的小小風波,是否折射出中國地位和態度的變化?
分歧層出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各國期待達成具體共識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兩重:第一,不同國家應當做出哪些具有切實可操作性和約束力的減排承諾;第二,富國應當為支持窮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哪些支持。面對所有目標,人們熟悉的模式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排頭兵”,帶領“窮兄弟”們向發達國家爭取援助,促使發達國家承擔更多減排責任。而如今,如果把這兩重目標分解開來,不難看出,中國已經面臨和廣大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都遠不如它的發展中國家分道揚鑣的險境。
您已閱讀27%(497字),剩余73%(13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