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六十年,對中國農業問題的認識日漸提升高度,但在大多數人心中,1956年周恩來總理宣布的追求農業現代化的大目標,仍然揮之不去,但按照蘇俄模式的農業現代化,或者九十年代學習過的美國模式,也并不是可以追求的目標。
在工業化、城市化驅動下,世界農業正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所謂“三分天下”,是指發展現代農業的三種模式與道路。這個世界真正能夠實現規模農業,并靠規模擴張、簡單生產力外延擴張來積累足夠資本,進行資本化農業的,不超過十個殖民地國家:加拿大、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一片廣袤的原野上,大拖拉機開過去,一切就解決了,這種模式只適合殖民時代留下的一個空前寬松的資源條件的國家,它適合福特主義的大生產邏輯,并且被美國引領著。這種規模經濟當然令人羨慕,但意味著整個殖民化過程得再來一遍。
被大家視為楷模的是第二類歐盟農業,歐盟農業至今是典型的現代化市民農業,60%以上歐盟國家的農場主早已不是農民,而是市民,是中產階級中下收入者、小書店老板、中小學教員、政府小公務員,這部分人因無力進入高端的資產市場,于是走向了低端的農業,這也是歐洲今天成為世界綠色運動策源地的重要基礎,因為這部分人很多是高學歷,很多有精神追求:那是我休閑度假之地,也是我告別都市喧囂之后陶冶心性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歐洲近些年來的綠色主義運動,因此導致歐洲國家農業上的貿易壁壘。這種農業不可能完全靠機械化,這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資本半深化的農業。
您已閱讀36%(618字),剩余64%(11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