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斯賓塞(Andrew Michael Spenc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IMF改革時認為:如按投票份額根據全球GDP份額計算的話,中國應有7% 的投票權。現在中國在IMF 的投票份額是3.66%。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空間——但是,中國在IMF的影響力會提高嗎?
IMF的改革風風火火,中國也將很可能派出一位高級官員前往IMF任職,但明眼人都知道,事實上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于IMF改革中得到的好處恐怕不會太多。原因在于,盡管中國現時在IMF的投票權僅次于美、日、德、法、英五國,但由于美國仍占IMF大比數的投票權,還擁有對IMF決定的否決權,IMF不免仍受美國全球經濟政策的主導。加上歐洲現時的政治及經濟結構愈趨一體化,美國和歐盟一旦聯手,基本上已控制IMF所有決策。因此,即使中國的投票權正在上升,中國仍不能在此國際金融機構中起到重要作用。事實上,日本現時的處境亦可說明此情況。雖然日本擁有的投票權僅次于美國,但只要美歐聯手,維持現狀,日本對IMF運作仍然缺乏影響力。因此,中國及其他東亞國家希望擁有對IMF的實質影響,可謂機會渺茫。
然則,有什么替代方案?其實,如果東亞國家能建立經濟同盟,在投票時集體投票,則可以在改革現時IMF體制上取得更大的效果。對于東亞各國來說,參與集體投票,很可能會各自得益,因此,這種做法對東亞各國來說都是一種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ing arrangement)。首先,日本可以成為贏家。由于歐盟各國已經組成具有共同投票意向的同盟,歐盟中的主要國家,如德、法等國,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時,其意向可以通過歐盟的集體投票,充分在國際組織中顯示出來。反之,日本單憑一國之力,在改革IMF及世界銀行時,因其投票權少,只能被視為弱勢國家。但如果能合東亞各國之力,日本“外強中干”的情況當可改變。其次,中國亦可因此方案而得益。雖然G20會議上,各國同意提升中國在IMF的投票權,以反映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這仍不足以讓其擁有在組織中相應的主導地位。進一步而言,中國若缺乏有效機制以提升在國際工作上的影響力,則中國在全球的地位仍受局限,成為新興強國的目標仍遙遙無期。